摘要:让群众住有所居、住得舒心,是住房保障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至上,创新公租房项目建设保障、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了户型小功能全、租金低服务好、分布多覆盖广等特点。截至2022年7月底,市区累计开...
让群众住有所居、住得舒心,是住房保障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至上,创新公租房项目建设保障、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了户型小功能全、租金低服务好、分布多覆盖广等特点。截至2022年7月底,市区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项目47个、6.5万套,帮助近15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2021年9月1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南宁市仙葫苑公租房小区,对南宁市公租房建设管理做法予以高度赞许,随后住建部调研组到南宁考察公租房建设管理情况,总结形成了公租房“南宁经验”,获得李克强总理肯定性批示,要求予以总结推广,并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政府网等国家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为国家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提供了“南宁样本”。
坚持讲政治扛责任 项目建设投入大覆盖广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南宁市坚持讲政治扛责任,公租房项目建设展现出投入大、覆盖广等特点。
强化机制建设。南宁市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南宁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构建“市级统筹、城区协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行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制度,尽可能在成熟地块定点建设,避免出现选址边缘化现象。落实租购同权制度,公租房小区住户享受与周边商品房小区住户相同的子女就近入托入学政策,外地户籍人员同样可以办理落户。
强化资金投入。实行资金优先保障政策,在年度财政预算支出上优先安排公租房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并通过让渡土地出让收益、租金价差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市区已建成的公租房项目累计投资97.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32亿元,自治区投资4.29亿元,市本级投资62.8亿元,社会投资8.75亿元。
强化项目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重点向保障需求集中的城区倾斜,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18%。目前市区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以及各城区均有公租房项目分布,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均有项目5个以上,方便租住群众就近上班工作,有效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坚持小户型低租金 困难群众租得起住得好
“我来南宁工作8年多了,之前租住在城中村,搬进公租房后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网约车司机吴荣江住在青秀区仙葫苑公租房小区5栋的一套公租房里,布局合理的房间通风采光都很好,而且马路对面就是菜市场,生活很方便。
记者了解到,仙葫苑公租房小区单间(30平方米)和一房一厅(40平方米)户型占比90%以上,均配备起居室、卫生间、厨房、阳台,满足基本居住需要;小区内外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周边学校、市场、医院15分钟内都能到达;小区内楼间距合理,通风采光好,绿化率高;入住的低收入家庭租户租金仅为2.1元/平方米·月。
南宁市按照“面积不大功能全、租金不高环境好、占地不多配套齐”的建设原则,让入住公租房的群众有较好的居住体验。
积极发展小户型。南宁市区已建成的5.8万套公租房中,30平方米、40平方米、50平方米的户型比例分别为50%、32%、18%,兜底保障更多住房困难群众。此外,公租房所有户型均设计厨卫设施和阳台等,能够满足基本居住需要。结合土地供应情况,优化调整小区容积率,争取最大出房量。
推行低租金政策。落实兜底保障要求,科学制定公租房租金标准,平均租金标准8.2元/平方米·月,仅为同地段市场租金的30%—40%。在同一保障类内,本市户籍和外来务工人员均按同一标准收取租金,有效减轻保障对象房租压力,实现租得起、住得下。
优化功能和配套。加大规划统筹力度,周边市政道路、市政管网等配套设施与保障性住房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注重社区规划和园林设计,合理设计花园、广场、绿地,提升居住舒适度满意度。配备社区管理、文化活动、小区超市等便民设施,合理配建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圈,最大限度为租住群众工作、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坚持保重点兜底线 保障范围多层次多样化
南宁市坚持保重点兜底线,聚焦低收入家庭,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有序实现保障范围多层次多样化。
重点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南宁市将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并在租金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建立市区低收入家庭保障数据库,主动上门向未获保障的城镇低保特困家庭宣传政策、指导申请,实现应保尽保。目前正在保障的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为1.78万户(含城市低保家庭2880户),对城镇低收入家庭按照规定标准的25%收取租金,低保、重大疾病等特殊群体可申请租金核减,特困家庭最低可减至1元/平方米·月。
有序扩大保障覆盖面。在优先解决本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南宁市还进一步解决本市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难题。目前正在保障的家庭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占比为44%;并累计向0.6万户环卫工人、公交司机、辅警等城市公共服务人群提供住房保障。
实行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并举。未取得实物配租的轮候家庭均可申请货币补贴,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为13平方米/人。截至2022年7月底,累计向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约3.9亿元。
坚持严管理优服务 运营方式便利化智慧化
今年5月,西乡塘区边阳苑公租房小区的900户居民用上了中国移动5G智能门锁,在给居民提供更方便、更安全服务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公租房的物业服务效率。
这是南宁市坚持严管理优服务,实现公租房运营方式便利化智慧化的一个缩影。
实行租住全程信息化管理。2020年4月,南宁市推出公租房“线上选房”模式,办事群众通过手机端或PC端即可办理从报名到入住全部手续,实现“零跑腿”。建立完善申请、审核、分配、运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推行租住业务掌上一站式办理。
建立严格便利的退出机制。建立不动产登记联动协同机制,保障户办理公租房腾退手续后方可办理不动产登记,近三年来主动退出1.2万户;创新简易收房程序,对已不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告知劝退、回收房屋,近三年来成功收回0.2万套;建立房源互换平台供承租人发布换房信息,换房双方达成共识后,经管理部门审核可重新签订合同,满足保障对象工作流动、居住生活等实际需要,近三年来成功调换房源0.1万户。
实施企业化运营管理。实行“管服分离”,将公租房小区移交给国有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推进“人、证、房”三位一体的“阳光社区·美丽家园”广西公租房智慧云监管平台建设,有效解决公租房物业服务、小区安全等问题。建立维护维修快速反应机制,为独居老人、重度残疾、重大疾病等困难租户提供“一键呼救”等个性化服务。(记者 尹海明)
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卢超
(作者:尹海明)